数量多、质量高,2022“第5届”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已经确定的近150个报告先睹为快
时间:2022-06-27 16:19:07 来源:CIAA 点击量:

2022(第5届)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由中关村汇智抗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、东北大学、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共同主办,将于2022年8月10 日- 12日在沈阳召开。会议以“抗菌科学引领生物安全”为主题,通过大会报告、分会场、特色论坛、墙报展示、
论文摘要集等多种形式展示最新抗菌科学和研究,并以现场展位形式介绍最新抗菌技术、产品、仪器和设备等,以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,促进抗菌科学创新与发展。
报告题目 |
报告人 |
(一)大会报告 |
抗菌抗肿瘤高分子材料及其纳米药物 |
陈学思(中国科学院院士/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) |
(待定) |
侯保荣(中国工程院院士/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) |
纳米酶与微生物感染防治 |
阎锡蕴(中国科学院院士/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) |
Macromolecule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Address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|
杨义燕(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/新加坡工程院院士/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生物成像研究院) |
抗菌抗病毒纤维研究与应用 |
朱美芳(中国科学院院士/东华大学) |
(二)分会场报告 |
(1)Keynote Talk(资深科学家主题报告)& Invited Talk for Senior Scientist (资深科学家邀请报告) |
骨内钛基植入体的抗菌涂层 |
憨 勇(西安交通大学) |
模拟宿主防御肽的聚噁唑啉抗菌研究 |
刘润辉(华东理工大学) |
细菌检测与灭杀黄酮类级联体系研究 |
栾世方(中科院长春应化所) |
电活性生物材料的设计及其抗菌机制 |
宁成云(华南理工大学) |
新型多功能抗菌材料 |
徐福建(北京化工大学) |
基于蛋白质类淀粉样聚集的药物缓释涂层 |
杨 鹏(陕西师范大学) |
阳离子抗菌表面构建及其体内外研究 |
张 维(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) |
体外抗菌两亲聚季铵盐设计合成及性能 |
朱宝库(浙江大学) |
医用钛植入体表面修饰及抗菌/生物相容性双功能研究 |
林昌健(厦门大学) |
抗菌不锈钢应用展望 |
杨 柯(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) |
钛合金抗菌机理的探讨及应用 |
张二林(东北大学) |
抗菌型医用金属本体设计 |
郑玉峰(北京大学) |
纳米硫化铁的抗菌特性与生化机制 |
高利增(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) |
纳米矿物抗菌材料的设计、制备与应用 |
杨华明(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/中南大学) |
矿物抗菌材料的健康养殖功能及应用 |
周岩民(南京农业大学) |
以糖控糖与糖尿病溃疡治疗高分子囊泡 |
杜建忠(同济大学) |
应对后抗生素时代的抗菌功能高分子研究 |
计 剑(浙江大学) |
表面修饰有机小分子的金颗粒与抗菌 |
蒋兴宇(南方科技大学) |
不同年龄段牙面的材料学特性与口腔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抗菌研究 |
李建树(四川大学) |
新型AIE材料用于细菌成像和抗菌应用研究 |
王 东(深圳大学) |
手性高分子抗菌材料 |
王 兴(北京化工大学) |
基于气体释放聚离子液体抗菌材料 |
严 锋(苏州大学) |
基于两性离子材料的抗菌涂层 |
张 雷(天津大学) |
细菌基生物材料的研究 |
张先正(武汉大学) |
纳米生物催化抗菌新进展 |
曲晓刚(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) |
硼硅酸盐组成及形貌调控免疫抗菌机制研究 |
潘浩波(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) |
骨科抗菌策略与植入材料多功能化研究 |
陈大福(北京积水潭医院) |
具有外场可调表面电势的生物医用表面的构建与表征 |
程 逵(浙江大学) |
飞秒激光构建微纳涂层及其选择性抑菌研究 |
梁春永(河北工业大学) |
抗菌表界面及新策略 |
刘平生(南京师范大学) |
红磷异质结的可见光杀菌研究 |
杨东江(青岛大学) |
近红外光响应型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
叶俊伟(大连理工大学) |
智能抗菌/抗生物被膜表面 |
于 谦(苏州大学) |
新型光动力-铁阻断抗菌剂的研究与应用 |
张 雷(天津大学) |
新型荧光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抗菌应用 |
李立东(北京科技大学) |
抗生物被膜感染高分子纳米药物 |
史林启老师(南开大学) |
超分子光热抗菌材料 |
徐江飞(清华大学) |
寡肽组装体与抗菌应用 |
闫学海(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) |
千金藤素的抗病毒活性 |
童贻刚(北京化工大学) |
TRD抗新冠病毒研究 |
高玉伟(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) |
传染病动物模型平台及评价应用 |
刘江宁(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) |
抗原特异T细胞免疫的抗病毒特征和分子机制 |
刘 军(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) |
病毒复制蛋白机器与广谱药物靶点研究 |
施 一(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/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) |
新冠病毒呼吸系统药物研究 |
王奇慧(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) |
新冠病毒疫苗的免疫保护机制 |
赵 平(海军军医大学) |
海洋防污涂料的发展动态 |
桂泰江(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) |
添加单宁酸铁的无浸出抗菌涂料研究 |
贾梦秋(北京化工大学) |
高强度防污有机凝胶的设计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|
李伟华(中山大学) |
海洋防污技术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|
吴建华(集美大学) |
对海洋防污涂料研发中所涉及微生物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|
于良民(中国海洋大学) |
动态表面海洋防污材料 |
张广照(华南理工大学) |
水与空气低电压原位快速杀菌材料 |
陈守刚(中国海洋大学) |
金属腐蚀过程中的微生物响应机制 |
姜成英(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) |
海洋微生物细菌色素的腐蚀机理与抗菌应用 |
刘 涛(上海海事大学) |
生物基环保型防污材料与性能 |
卢光明(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) |
聚氨酯超滑表面构建及其海洋腐蚀防护机制研究 |
王 鹏 (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) |
从抗菌产品标准的变化探讨抗菌产品的发展趋势 |
陈 健(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) |
基于金纳米颗粒形成的快速可视化细菌药敏分析方法 |
陈雯雯(深圳大学) |
有机光敏抗菌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|
李 凯(南方科技大学) |
疫情之下抗病毒性能标准体系的建构 |
孙廷丽(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) |
抗菌检测的质量与监控 |
郑苏江(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) |
细菌异质性耐药研究 |
谢小保(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) |
Targeting of self-targeting nano-antimicrobials to the clinic |
Henk J. Busscher(UMCG, the Netherlands) |
(待定) |
Henny C. van der Mei(UMCG, the Netherlands) |
(待定) |
Jianfeng Cai(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, USA) |
Micro-/nanorobots for Biofilm Eradication: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|
Li Zhang(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(CUHK)) |
(待定) |
Thomas Fintan Moriarty(AO Research Institute Davos, Davos Platz, Switzerland) |
Antibacterial and Antibiofilm polymers for Multi-Drug resistant bacteria |
Mary Chan-Park(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, Singapore) |
(待定) |
Chuanbing Tang(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, USA) |
Nanomedicine Reduces Bacterial Infections |
Bingyun Li(West Virginia University, USA) |
聚电解质复合物杀菌剂及其抗菌医用导管应用 |
石恒冲(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) |
可持续浪潮下纺织抗菌产业的新趋势 |
田 甜(上海润河纳米科技有限公司) |
防霉抗菌技术在家装基础建材中的应用研究及产业化 |
熊卫锋(东方雨虹民建集团) |
抗菌橡塑材料及其医疗器械与防护材料应用 |
闫顺杰(威高集团威海研究院/国家工程研究中心) |
抗菌金属及器械应用 |
杨 柯(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) |
医用抗菌熔喷布及医卫产品应用 |
朱宝库(浙江大学) |
(2)Invited Talk for Emerging Young Scientists(新兴科学家邀请报告) |
可注射水凝胶微球促进感染性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|
崔文国(上海交大瑞金医院) |
光响应抗菌材料与表面涂层 |
李 鹏(西北工业大学) |
表面抗菌涂层型角膜接触镜用于细菌性角膜炎治疗研究 |
林全愧(温州医科大学) |
内皮功能仿生抗凝、抗菌导管研究 |
杨志禄(南方医科大学) |
细菌纤维素基抗菌敷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|
敖海勇(华东交通大学) |
金属钙的抗菌 |
曹辉亮(华东理工大学) |
镁与细菌作用的探索与思考 |
裴 佳(上海交通大学) |
钛表面石墨烯基薄膜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 |
邱家军(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) |
骨科植入金属表面有机/无机抗菌涂层构建研究 |
饶 席(西南大学) |
钽铌基抗菌植入材料及表面涂层 |
任富增(南方科技大学) |
可降解镁铜合金抗菌性能研究及其应用探索 |
谭丽丽(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) |
多功能化抗菌钛基植入材料的高通量优化与构建 |
王 琳(华南理工大学) |
含Mg多孔Ti-Cu合金的微波烧结构建及抗菌性能 |
徐吉林(南昌航空大学) |
医用金属表面抗菌改性研究 |
余 森(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) |
含铜不锈钢的抗菌设计及应用研究 |
杨春光(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) |
黏土矿物的功能化改性及抗菌应用研究 |
陈莹(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) |
医药粘土开发及其抗菌机理研究 |
夏庆银(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/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) |
埃洛石纳米管的表面化学改性及抗菌性能探究 |
张海磊(河北大学) |
多尺度抗菌材料结构设计与构建 |
段 顺 (北京化工大学) |
气体递质抗菌高分子 |
胡进明 (中国科学技术大学) |
抗感染水凝胶伤口敷料 |
李 鹏(西北工业大学) |
基于环状赖氨酸单体的抗菌聚氨基酸的高效合成及应用研究 |
陶友华 (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) |
两亲性可调控的抗菌高分子材料 |
熊梦华 (华南理工大学) |
单宁酸/植酸辅助构建高效抗菌涂层 |
徐立群(西南大学) |
不同烷基链长的阳离子光敏剂与细菌/真菌/细胞定位、杀伤效果之间关系的初步探索 |
俞丙然(北京化工大学) |
高性能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|
朱春雷(南开大学) |
高分子N-卤胺抗菌材料及其原位再生 |
董阿力德尔图(内蒙古大学) |
功能化修饰PCN224以提高其光响应性能用于制备高效抗菌制剂 |
韩冬琳(吉林化工学院) |
纳米阵列构形及其负载组元的抗菌效应与机制研究 |
李 博(西安交通大学) |
钛材自适应性抗菌表界面的研究 |
刘 鹏(重庆大学) |
外源响应抗菌 |
吴水林(北京大学) |
ZnO/C复合纳米材料:简单合成和光响应杀菌 |
杨大鹏(泉州师范学院) |
反复感染模型中植入体的抗菌及软组织整合 |
张 兰(西安交通大学) |
有机无机杂化光响应抗菌材料 |
张翔宇(太原理工大学) |
抗菌药物的仿生纳米递送系统 |
丁 鑫(中山大学) |
可生物激活自组装(BIVA)的纳米抗生素 |
李莉莉(国家纳米中心) |
刺激响应高分子的抗真菌免疫研究 |
邢成芬(河北工业大学) |
新冠病毒的转录组研究 |
刘 翟(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) |
动物源性病毒的监测、预警和溯源 |
吴志强(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) |
基于多臂分子的新型抗菌药物及其抗菌机理研究 |
贾跃晓(南方科技大学) |
多重digital PCR技术在阴道微生态分析中的应用 |
王纪东(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) |
PMA-qPCR检测病毒活性方法研究 |
文 霞(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) |
电荷反转MOF纳米复合物增强生物膜渗透与清除 |
丁 梦(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) |
两亲性平衡可调控抗菌高分子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|
黄雪连(华南理工大学) |
锌离子杂化纳米粒子用于体内细菌感染 |
黄 悦(浙江大学) |
对抗多药耐药菌的新型金纳米药物研制 |
王 乐(哈尔滨工业大学) |
用于糖尿病伤口治疗的纳米酶抗菌囊泡 |
王 涛(同济大学) |
氨基酸聚合物的快速合成及抗菌功能研究 |
武月铭(华东理工大学) |
基于天然高分子构建感染响应性长效抗菌涂层 |
章露娇(北京化工大学) |
新型抗菌高熵合金的耐海洋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 |
周恩泽(东北大学) |
具有“自适应性”抗生物被膜功能的表面 |
邹 一(苏州大学) |
注1:上述报告之外,大会已经收到数十份口头报告申请,并将开放申请至7月15日;
注2:大会将于
7月20日前确定口头报告并向录取者发放录取通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