纺织抗菌整理剂的抗菌效果评价

时间:2015-04-11 10:47:17 来源: 点击量:

检测纺织品抗菌效果已有很多测定方法。通常分为两类:琼脂扩散法和琼脂悬浮法。
大部分测试方法都推荐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(革兰氏阳性)和克雷白氏肺炎菌(革兰氏阴性)。这两类细菌具有潜在致病性,因此操作时需要在适当的物理密封设备(如生物安全柜)中进行。还有许多研究采用无害的埃希氏菌属(革兰氏阴性)作为试验微生物,因为它可在标准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操作,对健康的危害最小。
1、琼脂扩散法
属于琼脂扩散测试法的标准有AATCC 147—2004(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)、JISL 1902—2002(日本工业标准)和SN 1959201992(瑞士标准)。这些都是定性测试方法,但操作方便,对于确定大量样品是否具有抗微生物活性,最为适用。
试验中,细菌被接种在营养琼脂培养皿中,之后将纺织品试样平放其上,以与细菌紧密接触。随后,将琼脂于37℃培养18—24 h,检查试样下方和周边(细菌抑制区)的细菌生长情况。如果试样下方无细菌生长,表明其具有抗微生物活性;如果抗菌剂与纺织品结合牢固(如共价键合),则其就无法扩散进入琼脂,也就不会产生细菌抑制区。如果抗菌剂能扩散进琼脂,将会产生明显的抑制区,抑制区的尺寸可为判断抑菌活性大小或活性剂释放速率提供依据。
2、琼脂悬浮法
这类测试方法包括AATCC 100—2004、JIS L 1902—2002和SN 195924—1992标准,它们可定量测定抗菌整理效果,但较前述琼脂扩散法耗时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,这些方法规定,生长媒介中的少量(如1mL)接种菌液,要完全被合适尺寸的布样吸收,不能有存留,这样可确保织物与细菌紧密接触。接种菌液后的织物要在密闭容器中,于37℃或27℃培养24 h。将织物上的细菌稀释,并测定系列稀释液和营养琼脂培养皿中的细菌总数。抗菌活性以细菌减少的百分率表示,可通过比较
原始细菌数和培养后的细菌数计算而得。整个操作过程都要采取恰当的措施,譬如,每次试验时,都要采用经过相同加工处理的织物作为试样,以确定观察到的细菌数的减少确实为抗菌整理所致。
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可能也很重要。已经发现,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式处理相同系列的数据,所得结果不一致。需要说明的是,悬浮试验法常在促进细菌生长的模拟条件下(如接种体中营养充足,试验织物中湿度饱和)进行。试验中的湿度对生物杀灭剂的作用也很必要。结果表明,试验中产生的抗菌效果比较显著(如测试时,>99%的细菌被杀死),导致人们对抗菌力的有效性印象极为深刻。但是,在纺织品的正常使用中,这种条件是很少出现的。到目前为止,很少研究在正
常穿着条件下测试抗菌效果。为了使测试条件与真实状况更为接近,J/S L 1902—2002方法推荐将营养媒介物高度稀释,以限定细菌悬浮液的营养水平。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开发了一种测试方法(ISO 20743),其中细菌被“印制”在纺织品表面,而非悬浮于液体中。然后,“印制”的试样在潮湿环境中于2O℃培养一定时间(18~24 h),计算仍存活的细菌数。
抗菌测试只能用来评估处理纺织品上的抗菌效力。纺织品进入市场前,必须通过生物相容性试验,具体包括相互独立的三个方面:细胞毒性、对人体敏感性和刺激性。

分享到:

::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"中国抗菌产业网"

版权所有:北京云记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©2008-2016 kjj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8208号-1 技术支持: 五指互联